菠萝包


香港香港历史博物馆
AI概述
菠萝包(英语名称:Pineapple Bun)是一种在香港广受欢迎的经典甜面包。其表面覆盖有一层脆皮酥皮,烘烤后形成独特的裂纹花纹,因为形状类似菠萝的果皮而得名,实际上并不含菠萝果肉。菠萝包起源于1940年代至1950年代,受西式面包影响而诞生。如今,它不仅在香港的茶餐厅和面包店中日常食用,也已流传至台湾、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菠萝包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地图:发现地点
味道评分
4.0/5
价格
? 港元
用餐日期
2019/11/4
美食记录
香港版的菠萝包!这样说会不会被骂?
菠萝包(Bolo Bao),又名菠萝面包,外皮的饼干层酥脆得不行!再加上热乎乎融化的咸甜黄油,直击我心脏的致命一击!说到这里,看到了九龙城的遗址,不禁想起了《莎木》和《九龙城寨》。不同意的请随便。

美食AI解析


菠萝包(Po Lo Bao)/ 菠萝面包概述

菠萝包(粤语:Bo Lo Bao,普通话:Bo Luo Bao)是香港具有代表性的甜面包之一,特别是在香港的茶餐厅以及面包店中非常受欢迎。在日本被称为“菠萝面包”,但这个名称仅因外观而来,实际上并未使用菠萝。其表面覆盖的饼干状面层在烘烤后开裂,裂纹酷似菠萝果皮,因此得名。自20世纪中叶以来,这种面包在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南部广受欢迎,如今在台湾、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社区也都能见到。

历史与起源

菠萝包据称起源于1940至1950年代,由移居香港的大陆糕点师傅在西式面包流入的影响下发明。 中国原本有蒸馒头和包子的传统,但使用酵母制作的甜烘焙面包,则是在香港与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中独自发展而来。菠萝包在面包表面覆盖饼干生地的做法,常与“日本的蜜瓜包”相比,但诞生时期和发展路径各自独立。据香港糕点业界人士介绍,菠萝包正是海外甜面包文化与本土饮食的融合下,诞生的独特跨文化产物。

特点与变种

菠萝包最大的特点在于覆盖于面包上的厚厚饼干状顶层。此顶层由面粉、鸡蛋、猪油或黄油、砂糖制成,烘烤后色泽金黄,表皮形成独特的裂纹花纹。面包体则松软有弹性,带有微微的甜味。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原味外,菠萝包还出现了多种变化。最有代表性的如“夹牛油”(菠萝油),即在新鲜出炉的菠萝包中央夹上厚片冰黄油,带来类似吐司般浓郁奶香感。此外,还有夹入红豆奶油、卡士达、椰丝、芋泥、叉烧等多种内馅的版本。

原料与制作方法

主要原料 作用与特点
面粉 面包体和饼干皮的基础
鸡蛋 带来松软口感及饼干层的光泽
黄油或猪油 带来浓郁的香气,使饼干层更酥脆
砂糖 提供甜味与烘烤后的色泽
酵母 发酵膨胀面团
黄油(夹馅用) 带来丰富口感和咸味,常用于“菠萝油”做法

文化意义与现代菠萝包

自1990年代以来,菠萝包作为香港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不仅深受本地居民喜爱,也成为游客人气名物。包括香港历史博物馆在内的文化设施中常有介绍,亦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当地,菠萝包作为早餐、下午茶点,或学生放学后的零食亦广受欢迎。

近年来,菠萝包在国际上知名度日益提升,在欧美华人社区、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也可见到。通过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相关食谱与创新口味在全球扩散,家庭简易自制法也广为流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于2024年将菠萝包列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统工艺和味道的传承。

跨文化对比:与日本蜜瓜包的区别

  • 两者表面纹路都很独特,但蜜瓜包并不含真正的蜜瓜,且面团更甜。
  • 菠萝包的饼干层黄油风味更突出,并常见夹黄油的吃法。
  • 与香港独特的茶餐厅文化密切相关,这是与日本面包文化的最大不同。

相关活动、节庆与社会影响

在香港,围绕菠萝包的地方节日、面包店举办的竞赛活动定期举行。进入2020年代,亚洲各地面包师举办的菠萝包制作体验活动也逐渐增多。当地知名甜品师和YouTuber推出的新食谱也备受关注,菠萝包已成为具地域特色与全球化并存的现代中华甜点文化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