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
糖葫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甜点,将水果串在竹签上,表面裹上一层糖衣。主要可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中华圈及东亚地区的路边摊和夜市广泛见到。过去一般以山楂为主要原料,但近年来也常用草莓、麝香葡萄、葡萄、西红柿等各种水果,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多样的变化和版本。在台湾台北的临江街观光夜市等地,糖葫芦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甜品,深受游客和当地居民喜爱。
- 味道评分
-
- 价格
- 40 新台币
- 用餐日期
- 2023/5/6
- 美食记录
- 曾因医生指示而起死回生的中国美食,糖葫芦。糖衣包裹的葡萄宛如宝石,在夜景中闪闪发光。一口咬下去,酥脆多汁。据说原本是用红色的山楂果,但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现在有多种形式。
美食AI解析
糖葫芦概述
糖葫芦(拼音:táng hú lu)是一种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广泛流行的传统甜点。主要是将水果串在竹签上,表面裹上一层糖稀,作为中华圈夜市和摊贩上的经典小吃自古便广为人知。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市被认为是糖葫芦的著名发源地,近年来台湾、香港等地也出现了各种变体。在台湾台北的临江街观光夜市等地也能见到,是当地人和游客都喜爱的甜品。
历史与起源
据传,糖葫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中国传统点心中属于极为古老的一类。起源的传说讲述中国一位皇帝患病时,宫廷御医用蜂蜜包裹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喂食,结果皇帝康复,于是该故事广为流传。由此,糖葫芦不仅作为点心,还被认为具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
原料与制作工艺的变化
传统糖葫芦以山楂果为主,而现代则加入了葡萄、草莓、香蕉、猕猴桃、菠萝等多样水果。近年亦能见到如马斯喀特(青提)及小番茄等新原料。制作时将多颗水果串在竹签上,用加热后的糖浆或麦芽糖(麦芽糖浆)裹住,冷却后糖衣变硬,表面光亮酥脆,成为成品糖葫芦。
常见制作方法
- 将水果(传统为山楂,现代多用当季水果)洗净后串成串。
- 将砂糖或麦芽糖浆加热至糖浆状。
- 将水果串在糖浆中滚一圈,使其表面裹上一层糖衣。
- 冷却至糖衣变硬即可。
山楂本身带有强烈酸味,与糖衣的甜味巧妙融合。葡萄、草莓等水果的果汁感和清爽酸味也拓宽了糖葫芦的口感,使其不断丰富多样化。
地区变体
在中国大陆,糖葫芦多以山楂制成;而在台湾,由于气候及水果流通等原因,马斯喀特、草莓、黄番茄等水果更为常见于夜市。香港、澳门、韩国等地也有类似点心,各地因食材特色而各有风味。近年来,健康和外观受重视,色彩绚丽的糖葫芦因网红效应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
糖葫芦的社会作用
糖葫芦常见于新年、冬季庙会、祭典等场合,是带有吉祥寓意的食品,常与节日盛装一同品尝,也象征着中华圈的年节传统和家庭团聚。如今糖葫芦在任何季节的夜市均易获得,作为旅游与饮食文化的象征角色日益突出。
健康与营养
成分 | 含量(参考) | 特点 |
---|---|---|
碳水化合物 | 较高(主要为糖) | 提供能量,摄入过多需注意 |
维生素C | 来源于水果,较为丰富 | 增强免疫力,抗氧化 |
膳食纤维 | 来自水果 | 有助改善肠道环境 |
糖葫芦作为传统街头小吃,既可补充能量也适合调剂心情,但因糖衣含糖量高,健康管理应注意勿食过量。近年来,通过更换水果种类来调整营养和口味,也是糖葫芦持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结
糖葫芦历史悠久、种类多样,至今仍深受中华圈各年龄层喜爱。作为台湾台北临江街观光夜市等亚洲夜市的代表性食品,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在时代和地域变迁中的持续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