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粽
肉粽(Bacang)是一种以糯米和多种馅料,用竹叶或箬叶包裹后蒸制而成的中华传统美食。它在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侨社会广泛流传,一般被称为“中式粽子”。肉粽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各地发展出了独特的变体。在雅加达等都市地区,不仅在华侨群体中流行,也受到多民族社会的广泛喜爱。
- 味道评分
-
- 价格
- 15000 印尼盾
- 用餐日期
- 2023/8/27
- 美食记录
- 东南亚最大的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在它旁边发现了一道看起来很稀有的美食——巴粲(Bacang)!米饭浸透了甜酱,中间的猪肉碎甜咸适中,吃起来非常美味!真没想到在清真寺旁边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卖猪肉料理,真是宽容啊。印尼的清真寺大,胸怀也大,真了不起!
美食AI解析
概要
巴掌(Bacang)是一种在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食品。它是将糯米和各种配料用竹叶或箬竹叶包裹后蒸制而成的点心,在日语中也被称为“中華粽子”。巴掌最初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龙舟节),通过当地华侨社群传播到各地。在中文地区被称为“粽子”,在印度尼西亚,“巴掌”是其本地名称。
历史与起源
巴掌的原型可追溯到中国的公元前,相传是为纪念诗人屈原而投入江中的粽子而来。这种起源的传说非常有名。随著从中国南方移民的华侨,粽子普及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广阔地区,并与各地的饮食文化和宗教观念相融合而发展。在雅加达,巴掌不仅在市区和唐人街(格洛多克地区)普及,也容易在街头小摊和集市上找到。如今,这道菜不仅为华裔居民熟知,也同样深受印尼当地人的欢迎。
特色与构成
巴掌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需浸泡半天到一整夜使其变软后,与配料一起用叶子包裹后蒸制。常见的配料有用酱油和五香粉调味的猪肉、香菇、栗子、咸蛋黄、虾米、花生等。在印度尼西亚不只限于猪肉,还会有鸡肉、牛肉版本,或为穆斯林群体专门制作去除了猪肉的“清真巴掌”。
传统上,巴掌多制成三棱锥或金字塔形,竹叶或箬竹叶独特的香味会渗入糯米中,提升风味。它的保存性也很高,适合作为节庆时的赠礼或储备食品。
社会作用与文化背景
巴掌不仅是华侨社区团结和身份认同的象征性料理,也是家庭、宗教仪式、端午节等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美食。在印度尼西亚,尤其是在雅加达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社会中,它的用途和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例如,像在东南亚最大清真寺——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旁堂堂正正地出售带猪肉的巴掌,这一事实本身就象征当地的多元性和包容文化。另一方面,在其他地方,出于宗教方面的考虑和当地规则,不同地区的售卖方式和提供形式亦会有所不同。
现代巴掌的现状与多样性
近年来,除了传统猪肉馅以外,也出现了健康饮食为主的蔬菜粽子、可作甜点享用的甜味版本,以及使用米饭以外主食为材料的本地创新版本。此外,作为旅游纪念品或路边美食,巴掌在导游手册和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介绍,作为土特产和小吃的地位日益巩固。
巴掌不仅是单纯的食材,其魅力还在于体现了东南亚华侨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是包容精神的象征性美食,如今依然受到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