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舌饼 (Niú shé bǐng)


台湾台北 士林夜市
AI概述
牛舌饼(拼音:niú shé bǐng)是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烘烤点心之一。因其椭圆细长的外形类似牛舌而得名。主要以小麦粉、糖和油脂为原料,具有酥脆薄片的口感和淡雅的甜味,在台湾各地的夜市和市场上广受欢迎。尤其在被认为是发源地的宜兰县,以及台北市著名的士林夜市等地,牛舌饼作为招牌商品,深受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
牛舌饼 (Niú shé bǐng)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地图:发现地点
味道评分
3.0/5
价格
25 新台币
用餐日期
2025/1/4
美食记录
士林夜市初次发现的稀有摊位! 牛舌饼 形状像牛舌,入口即化,带有淡淡的甜味。新鲜出炉的小麦香气令人难以忘怀,遗憾的是无法用照片记录下来。据说这是台北东南部宜兰的名产。想去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品尝美食仿佛是一场RPG。

美食AI解析


概述

牛舌饼(中文读音:niú shé bǐng)是一种起源于台湾的传统点心面包。在中国大陆和华侨社区也偶有见到,但在台湾则深受各年龄层人群喜爱,尤其作为宜兰县的地方名产而闻名。其“牛舌饼”之名,来源于其细长扁平的椭圆形外观酷似牛的舌头。“饼”在中华文化圈,广泛用作以小麦粉为基础的烘焙点心的名称。

历史与起源

牛舌饼的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台湾宜兰地区。据传说,它的原型可能是清朝末期自华北地区传入、以小麦粉为基础的耐储藏糕点。迁居台湾的汉民族结合当地气候风土,自主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做法。牛舌饼在宜兰成名后,又逐渐传播至台北及各地夜市,成为大众熟悉的小吃。它原为节庆、喜事时所制,如今已经成为土特产和街头小吃,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原料及制法

牛舌饼基本由小麦粉、糖、猪油(或植物油)、水等简单原料制作。制作工序多为把小麦粉制作成面团,擀制薄片后,塑造成条状或椭圆形,有些会在面团中加入少许甜味,也有芝麻或蜂蜜等现代口味版本。传统工艺中以猪油赋香,但现代也有为健康考量改用植物油的例子。

主要原料 说明
小麦粉 面团的主要成分,决定口感。
增添淡淡的甜味。
猪油或食用油 令面皮香酥,增加柔软度和润泽感。
使面团均匀成型。
芝麻、蜂蜜等 现代变体中增添香气和甜味。

特点

牛舌饼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口感与香气。外层小麦面皮香酥、薄脆,内部则较为柔软,有时略带韧性。甜味十分淡雅,突出了面皮的纯朴美味和小麦的香气。许多摊贩现烤现卖,烘烤时小麦的香气四溢,极具诱惑力。即使冷却后也容易食用,是台湾传统手信和旅游特产,非常受欢迎。

地域差异

正宗宜兰牛舌饼以薄脆和朴素口味著称,而台北夜市等都市地区则出现了稍厚的变体,以及黑糖、抹茶、芝士等现代口味。随着饮食文化多元化与观光业兴起,其制作方法和尺寸变得更加多样,也是牛舌饼极具趣味的一点。

士林夜市的牛舌饼

台北市北部的士林夜市是台湾最大型的夜市之一,汇聚了多国风味和多样街头小吃。其中牛舌饼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小吃崭露头角。虽有旅游地特色的创新,但现场烘烤所带来的即食感、新鲜酥香以及入口即化的独特口感,都成为士林夜市体验的精髓。夜市文化与传统点心的结合,是现代台湾饮食文化的象征性范例。

营养与保存

牛舌饼热量相对较高,但其不使用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成为一大特色。刚出炉时风味最佳,但常温下可保存数日,因此作为伴手礼产品亦评价颇高。不过,针对日本及中国大陆等出口产品,为了运输和保存,会开发与本地稍有不同的配方。

总结

牛舌饼是源自宜兰的台湾传统点心,如今已成为台北士林夜市等地的平民美食。以朴素原料、传统工艺和现代多样化口味,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其香酥的烤麦香、淡淡甜味和独特造型,是台湾街头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